作者介紹
徐志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史學理論研究》編輯部主任,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曾作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任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革命史、中日關系史和西藏地方史。出版《近代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史》《戰后日本人的戰爭責任認識研究》《西藏史話》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發文多篇。
米衛娜,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河南省青年理論宣講專家,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日關系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研究,出版《近代華北日僑問題研究(1871—1946)》等專著多部,在《抗日戰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等刊物發文數十篇。
關亞新,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東北史研究,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和“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合著《日本遺孤調查研究》《葫蘆島日僑遣返的調查與研究》等,在《求是》《瞭望》《抗日戰爭研究》等刊物發文多篇。
目 錄
第一章 導 論
一、選題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思路與資料說明
第二章 抗戰勝利與日本僑俘
第一節 近代日本的對華移民
一、日本對華移民的動因
二、日本對華移民的概況
三、日本對華移民的影響
第二節 抗戰勝利與日本僑俘
一、抗戰勝利與日本投降
二、中國受降與日本僑俘
三、遣返日本僑俘的政策
第三章 中國東北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一節 中國東北日本僑俘遣返的籌劃
一、召開遣返日本僑俘會議
二、成立遣返日本僑俘機構
三、細化遣返日本僑俘方案
第二節 東北國統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一、沈陽市日本僑俘的遣返
二、沈陽周邊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三、長春市日本僑俘的遣返
四、長春周邊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三節 東北解放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一、哈爾濱市日本僑俘的遣返
二、哈爾濱周邊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三、吉林東部和“東南滿”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四節 東北留用日籍技術人員的遣返
一、早期遣返
二、集中遣返
三、后續遣返
第四章 華北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一節 日本的華北侵略與移民
一、日本在華北的侵略行動
二、日本在華北的移民活動
第二節 華北日本僑俘的集中、管理與遣返
一、華北各地的受降
二、華北的日本僑俘管理機構
三、華北的日本僑俘集中與管理
四、華北的日籍技術人員留用
五、華北的日本僑俘遣返
第三節 微觀透視——以北平市日僑為例
一、北平的日本移民
二、北平市日僑集中管理處
三、北平市日僑的集中
四、北平市日僑的管理
五、北平市日僑的教育
六、北平市日籍人員的留用與勞役
七、北平市日僑的遣返
第五章 京滬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一節 京滬地區受降及日本僑俘管理機構
一、京滬地區受降與日本僑俘
二、京滬地區的日本僑俘管理機構
第二節 京滬地區日本僑俘的集中、管理與遣返
一、京滬地區日本僑俘的集中與管理
二、京滬地區日籍技術人員的留用
三、京滬地區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三節 微觀透視——上海市日僑的遣返
一、日本的上海移民侵略
二、上海日僑管理處
三、上海日僑的遣返
第六章 華南日本僑俘的遣返
第一節 廣東受降與日本僑俘
一、日本投降前的廣東局勢
二、中日接洽與受降儀式
三、日軍的繳械與收監
四、日僑的監管
第二節 待遣之華南日本僑俘
一、日本僑俘的集中營生活
二、日本僑俘的教育問題
三、日本僑俘的征用
第三節 不同的結局——遣返、留用與審判
一、日本僑俘的集中遣返與留用
二、日本戰犯審判
第七章 臺灣光復與遣返日本僑俘
第一節 臺灣光復與日本僑俘
一、復臺努力與驅逐日人
二、接收臺灣與日本僑俘
第二節 日本僑俘的管理與遣返
一、日本僑俘的集中與管理
二、 日本僑俘的征用與遣返
第八章 新中國的日本僑民與戰犯
第一節 新中國的日僑歸國路
一、日僑回國政策
二、民間合作與日僑歸國
三、二次協議與接續歸國
四、外交斗爭與三次協議
五、四次協議與歸國尾聲
六、日僑歸國與中日關系
第二節 日本戰犯的審判與改造
一、新中國的日本戰犯
二、沈陽與太原審判
三、 日本戰犯改造
第三節 日本遺孤的故事
一、移民侵略的產物
二、戰火余生的棄兒
三、走進中國家庭
四、踏上尋親之路
五、實現回日定居
參考文獻
索 引
后 記
后 記
踏足戰后中國遣返日本僑俘史的學習與研究,既是偶然亦屬必然。原本從事東亞國際關系史和日本史學習的我, 2007年7月從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跟隨步平先生學習中日關系史,但由于《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人手短缺,故從2008年1月在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同時,兼職《抗日戰爭研究》編輯,直至2009年5月博士后出站后調入該編輯部工作,即使作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期間也從未停止編輯工作。正是在編輯工作中,我發現學界關于抗日戰爭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戰爭本身,以及戰爭相關的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等領域,對于抗戰勝利后的研究主要是懲處漢奸和東京審判,至于那約320萬在華日本僑俘如何面對戰敗和戰敗后的處境,以及怎樣被遣返和在遣返途中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我既似有所知,又朦朦朧朧,不太清楚。越是如此,越激發我對這一問題的興趣與探索欲望。
所幸的是,在《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工作期間,我有機會接觸抗日戰爭史研究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其中就包括研究抗戰勝利后中國遣返日俘日僑的知名學者與青年才俊。如,我曾編輯過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張志坤、關亞新研究員的《吉林東部地區日僑俘遣返述略》,并在編輯中向他們請教中國東北地區遣返日本僑俘的相關史實。我還編輯過天津市檔案館胡榮華館員的《戰后天津暨華北地區日俘日僑遣返研究》、天津大學渠占輝教授的《戰后華北地區日僑的收容與遣返》、山西省檔案館孔繁芝與尤晉鳴館員的《二戰后侵華日軍“山西殘留”——歷史真實與檔案記錄》等,并在這些成果發表后仍保持聯系。當孔繁芝館員聽說我對戰后日本僑俘問題感興趣后,又將其主編的《二戰后侵華日軍“山西殘留”——歷史真實與檔案征引》贈送于我,厚厚的三大卷。我曾多次參考與引用。在學術交流中,我還結識了河南理工大學的米衛娜副教授,她主要研究華北地區日僑問題,搜集了大量相關的檔案史料,尤其擅長當時北平市、河北省的日本僑俘研究。
緣于求知的興趣,始于朋友的鼓勵,從而使我在戰后中國遣返日本僑俘史領域有了一探究竟的奢望。2015年,即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筆者綜合學界關于抗戰勝利后中國遣返日本僑俘研究的既有成果,從介紹遣返日本僑俘的總體情況出發,分別介紹葫蘆島百萬日本僑俘大遣返、華北日本僑俘遣返、華東與華中及臺澎地區日本僑俘遣返的研究現狀,認為這一體現中國人民不計前嫌、與人為善、寬宏大量的民族品格的重要歷史事件,尚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也未出現與之相匹配的研究成果,呼吁學界廣泛發掘相關史料,及時關注和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擴大選題范圍,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推進抗戰勝利后中國遣返日本僑俘史研究的廣度、深度和高度。拙文在《暨南學報》發表后不僅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心《中國現代史》全文轉載,而且受到學界一定關注,特別是德高望重的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正在籌劃出版“抗日戰爭專題研究”叢書,他希望我承擔“戰后在華日本僑俘遣返研究”這一卷。
張老的抬愛既使我受寵若驚,又深感責任重大,幾欲辭,不敢就:一則我學習和從事的專業方向是日本近現代史和西藏地方史,抗日戰爭史研究是副業,戰后在華日本僑俘遣返史研究僅僅是“客串”而已;二則當時我已從《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調入中國革命史研究室工作,自己本身的業務工作也需要“轉向”,即正在學習和選擇自己關于中國革命史研究的對象與領域;三則無論資歷還是能力,均難以擔當負責一卷的重任。正在徘徊、動搖之際,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臧運祜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姜良芹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晶、南京工程學院張玉萍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洪小夏教授、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王衛星研究員等多次鼓勵與支持,方使我卸下包袱,抱著勉力而為的心態試試做。我知道,憑我一人之力是絕對不可能完成此項任務的,畢竟“隔行如隔山”,況且戰后中國各地遣返日本僑俘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各有特點。
集體攻關靠朋友,我聯系了從事戰后中國各地遣返日本僑俘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如關亞新、米衛娜,以及蘇州大學的張傳宇副教授,在他們應允參加和表示支持后,感覺這項課題幾乎完成了一半,頓時松了一口氣。米衛娜一人獨立擔綱三章,任務最重。關亞新、張志坤在看過我列的提綱后,又再擬提綱、重列框架,提出重要的參考意見與寫作建議,某種程度上是保障本書順利撰寫的思想靈魂。張傳宇是研究廣東日本居留民問題的專家,在中日兩國發表過不少重量級的研究成果,此次應允加盟,以其日語優勢和豐富的中日文資料,重點撰寫華南特別是廣東日本僑俘在戰后的集中管理、戰犯審判和遣返回國,彌補了學界關于華南日本僑俘遣返研究相對薄弱的缺憾,為本書增色不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褚靜濤研究員,為抗戰勝利后臺澎地區日本僑俘遣返研究提供了不少資料線索,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吾等在寫作中受益良多,真誠致謝。
現本書初稿草成,茲將各位撰寫章節的具體分工陳述如下:
第一章:徐志民
第二章:米衛娜
第三章:關亞新、張志坤
第四章:米衛娜
第五章:米衛娜
第六章:張傳宇
第七章:徐志民、劉曉欣
第八章:第一、二節:徐志民、劉曉欣;第三節:關亞新、張志坤。
參考文獻:劉曉欣、徐志民
索引:劉曉欣、徐志民
全書雖由我統稿,但我更多的是從內容連貫、語言表述等方面進行統一化處理,雖就各部分的個別疑問請教相關章節負責人,但畢竟自身的知識不足、水平有限,錯漏恐是在所難免,心中惴惴不安。由于資料、時間、能力、篇幅所限,未能深入、系統地闡述戰后在華日本僑俘遣返研究的全貌,如仍有部分省市和地區的日本僑俘遣返工作未能涉及,日本僑俘返回日本后的生活與現狀也未能涵蓋,等等,甚是遺憾。同時,誠摯地歡迎學界同人不吝賜教、批評指正,這是對我們學術研究的關心與期待,是對我們不斷完善、不斷前進的鞭策和鼓勵。最后,我們由衷地感謝為本書付梓辛勤勞動的江蘇人民出版社的張曉薇編審及其他編校人員,雖未曾謀面,但你們的辛苦我們懂。
徐志民
202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