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學術成果 > 學術著作

                        新書 | 徐志民等著《團體與日常: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生活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發布時間:2022-09-12 字體: 打印
                        發布時間:2022-09-12 打印

                        《團體與日?!袊羧諏W生的生活史》

                        作者:徐志民 [韓]孫安石 [日]大里浩秋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頁數:370頁

                        字數:33.3萬

                         

                         

                         

                         

                        作者介紹

                         

                          徐志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革命史、中日關系史、西藏地方史,出版《戰后日本人的戰爭責任認識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史》《留學、戰爭與善后: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西藏史話》等著作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上發文多篇。

                          [韓]孫安石,神奈川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中國研究所理事,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日關系史、上海租界史的研究,主持神奈川大學中國人留學生史研究會,以及上海租界·居留地研究會,先后主持出版『増補改訂 戦爭·ラジオ·記憶』『上海モダン「良友」畫報の世界』『中國人留學生と「國家」·「愛國」·「近代」』等著作。

                          [日]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學外國語學部名譽教授、中國研究所顧問。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日關系史,創立神奈川大學中國人留學生史研究會,先后主持出版『20世紀の中國研究——その遺産をどう生かすか』『近代中國·教科書と日本』『留學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租界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等著作。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生活史,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留日學生個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們的團體活動。留日學生個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學習生活、經費問題、人際交往、翻譯編輯、文學創作、社會活動等生活百態和人間諸相。留日學生的團體活動,既有清末留日學生的重要組織勵志會、譯書匯編社、清國留學生會館、軍國民教育會,也有抗戰前后中共東京支部、中華學藝社、中國留日同學總會等開展的主要活動。圍繞留學與救國的主題,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個人生活與團體活動相互交織,展現了從清末至新中國成立期間半個多世紀的留日生活譜系與中日關系變化。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清末留日學生研究及其新資料

                        一、實藤惠秀的研究

                        二、東亞同文會機關報

                        三、小結

                        第二章 清末留日學生的早期活動

                        一、勵志會

                        二、譯書匯編社

                        三、譯書匯編社成員的留學經歷

                        四、小結

                        第三章 清國留學生會館及其功能

                        一、對留學生會館的早期認知

                        二、會館的起源、組織及其活動

                        三、會館功能與留學生的招待網絡

                        四、小結

                        第四章 清末留日學生的經費之別

                        一、公費留學生的派遣背景

                        二、官費生與公費生之區別

                        三、公費生的留學生活狀況

                        四、公費生的學費滯納問題

                        五、小結

                        第五章 清末留日學生的生活空間

                        一、兩部留學日記及其研究史

                        二、宋教仁與黃尊三的赴日留學

                        三、宋教仁和黃尊三的生活環境

                        四、城市集中住宿的場所——下宿屋

                        五、小結

                        第六章 清末的留學生“監督”行政

                        一、對留學生一元管理的摸索

                        二、留日學生界與汪大燮的意見書

                        三、小結

                        第七章 “軍國民”思想與近代中國民族主義

                        一、拒俄運動與“軍國民”思想

                        二、“尚武”與“國魂”

                        三、“軍國民”中的“國”與“民”

                        四、“軍國民”思想的接受與日本

                        五、德富蘇峰與尾崎行雄的影響

                        六、小結

                        第八章 近代中國留日學生主要統計史料

                        一、留日學生監督處的相關史料

                        二、文部省的留日學生統計資料

                        三、日華學會的留日學生統計

                        四、《滿洲國留日學生錄》

                        五、其他相關統計資料

                        六、小結

                        第九章 中國留日作家描寫的“日本”

                        一、創造社的作品與對日本的描寫

                        二、郁達夫《沉淪》的虛構手法

                        三、《歸航》與反日小說《和服》

                        四、關于反日小說《和服》的議論

                        五、小結

                        第十章 中華學藝社的《學藝》雜志

                        一、《學藝》雜志的地位

                        二、中華學藝社的發展歷程

                        三、《學藝》的刊行狀況和內容

                        四、小結

                        第十一章 留日學生與中共東京支部

                        一、中共東京支部的主體

                        二、在日革命活動的先鋒

                        三、與日共聯系的“中間人”

                        四、小結

                        第十二章 偽滿洲國留日學生會的活動

                        一、偽滿洲國留日學生及其學生會

                        二、《滿洲國留日學生會會報》與留日學生會分會

                        三、偽滿洲國留日學生會的修煉活動

                        四、偽滿洲國留日學生會分會長座談會

                        五、偽滿洲國留日學生會活動的真實情況

                        六、小結

                        第十三章 中國留日同學總會與《中國留日學生報》(1947—1949)

                        一、《中國留日學生報》的資料來源及解說

                        二、《中國留日學生報》的報道內容及其變化

                        三、《中國留日學生報》的報道與留日學生思想傾向

                        四、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前言

                          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下設中日關系史共同研究小組,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即是“中國人留學生史研究”。這一研究小組以大里浩秋教授與本人為中心,定期舉辦研究會,并將諸多研究成果匯集成冊,先后出版了4本研究論著,分別是:

                         ?。?)『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研究の現段階』(御茶の水書房、2002年)

                         ?。?)『留學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

                         ?。?)『近現代中國人日本留學生の諸相:「管理」と「交流」を中心に』(御茶の水書房、2015年)

                         ?。?)『中國人留學生と「國家」·「愛國」·「近代」』(東方書店、2019年)

                          關于中國人日本留學生史的研究狀況,簡要概述如下。日本方面,實藤惠秀最早注意到這一研究視角,并留下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中國人日本留學史》(くろしお出版,1960年;1970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了增補版)。其后,以阿部洋為中心的研究小組從深度與廣度兩面推進了這一課題的研究。在這些優秀的研究成果之上,我們的研究小組更加重視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所藏的日方史料、中國臺灣國史館所藏清末學部檔案,以及中華民國教育部的相關資料,在發掘資料的同時,圍繞那些既往研究中較少或未曾被提及的課題展開研究。

                          中日雙方的學術交流是推動研究發展的必經之路。圍繞著中國人日本留學生史這一課題,與中國方面的研究者共享研究成果,一直是我們認為必不可少且非常有意義的工作。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近現代中日留學生史研究新動態》,該書選取了前述(1)(2)兩本論著中對于中國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的文章,并附錄了我們小組的研究動態。這是我們首次嘗試以譯介的方式,加深中日雙方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

                          學術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本譯著出版以后,我們的研究小組又先后出版了論著(3)(4)。因此,為了維系并進一步加深中日雙方在相關學術領域的交流,繼續譯介新的研究成果也就變得更加重要。此次有幸得到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員的竭力幫助,我們整合了(3)(4)兩本論著中的重要文章,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中國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現在的這部著作。在本書的組稿過程中,原作者們也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對文章進行了若干增補與修訂??梢哉f,通過這本書,中方的研究者可以了解到日本方面留學生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動態。

                          以上就是本書的成書經過。

                          自《近現代中日留學生史研究新動態》出版以來,日本學者仍然持續關注著中國方面的中日關系史與中國人留學生史的研究動態,特別是以下幾點。

                          首先是在發掘與翻刻各種教育與留學生的相關史料方面。浙江大學田正平教授主編的《中國近代教育文獻叢刊·留學教育卷》24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一書中,所收錄的文獻不僅限于留日學生,還大量選取了歐美及亞洲其他諸國中與中國教育相關的資料,為今后的中國人日本留學生史研究,以及海外其他國家留學的相關研究提示了眾多的可能性。

                          其次,以江蘇師范大學周棉教授為中心的“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動也讓人頗多關注。我們期待這一研究中心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留學生史研究人才。

                          此外,關于中國方面的教科書研究,乍看之下,與中國人留學生史研究的關系似乎不夠密切。但眾所周知,清末科舉制度廢除,新式學校制度逐漸建立推廣。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培養熟悉新式教育的教師,以及使用符合新式教育的教科書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清末至民國以來,有大量的東西方書籍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國內,教科書也不例外。在這其中,留日學生群體在新式教科書的編纂與翻譯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教科書研究方面,首都師范大學的石鷗教授以個人之力收集了近兩萬冊的老課本,上至清末,下至現今,如今都靜靜地躺在首都師范大學的教科書圖書館中。日本學者十分關注與期待的是,中國方面的研究者如何利用這些資料,以及如何拓展清末民國教科書的研究。

                          最后,讓我們轉回到日本方面的留學生史研究動態及今后的展望。目前,在日本方面的留學生史研究中,神奈川大學的研究小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于這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問題,我們也有著最直接充分的體會與認識。即使在專門史的學科框架內,中國人留學生史也會經常面對范圍狹窄、定位邊緣的問題。因此,我們認識到不能滿足于現狀,固步自封,需要擴大研究的面向,接納不同志趣、學科、研究方向的研究者參與其中,推動跨方向、跨學科的交流。一方面,明治初期,日本以近代化為目標,派遣了大量的學生赴英德法等西方國家留學。另一方面,包括日本在內,在歐美國家中,除了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出洋”學生外,還有來自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的留學生,以及東南亞諸國的留學生,他們的動向也不可忽視。因此,通過把握不同國家地域的特征,因地制宜的討論各國的留學生問題是擴展留學生史研究的重要一環。

                          此外,在日本各大學中仍然保存著中國留學生的注冊信息、成績單,以及學校校務方面的行政文書等資料。這些資料對于留學生史、學校史、教育史等相關研究的深入至關重要,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各個學校編纂的《校史》中,介紹了這些資料的一部分,然而也僅停留于此,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東京大學駒場博物館藏“(舊制)第一高等學校相關資料”,早稻田大學藏清國留學生部《鴻跡貼》,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的講義錄等。近年來,有部分資料相繼得到整理,如東京大學文書館、京都大學大學文書館、東北大學史料館等機構,逐漸將一部分的大學檔案資料電子化,并開放給大眾使用。盡管基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原因,仍有無法公開的內容,但這些資料的價值不容小覷。如果進一步整理、發掘和利用,仍是推動留學史研究向著更有深度、廣度發展的基礎。

                          我們的研究小組會在http://chineseovers.jugem.jp/上面定期的更新研究動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期待日本、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相關研究者能夠主動參與進來,在這個舞臺上互相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再次感謝歷史理論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員,如果沒有他的竭力促成,這本書恐怕不會如此順利的與中國的研究者們見面。

                        孫安石

                        2022年初春于橫濱

                         

                         

                         

                        后記

                          《團體與日常: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生活史》(以下簡稱《團體與日?!罚┻@部書,我從2019年底就與孫安石、大里浩秋教授等開始策劃,但隨后的疫情及我個人的俗事繁雜與慵懶,確實在相當程度上遲滯了編撰、聯絡和出版的計劃,這是不能不向合作的中、日、韓三國學者及各位研究同行與讀者致歉的。當然,你們的信賴、鼓勵、支持、督促是我們克服各種困難,堅持編撰和出版的最大動力。

                          最初策劃這部書,與我個人所受的學術觸動有關。一是我向一些雜志投寄關于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的稿件時,在收到的匿名審稿專家意見中往往有專家提醒:該文沒有關注日本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大里浩秋·孫安石編『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研究の現段階』(御茶の水書房、2002年)、『留學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編輯同志也會善意地提醒我補充這些成果。這不僅反映了大里浩秋、孫安石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中國同行的關注和肯定,而且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日本學界關于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的學術前沿和最新水平。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3月推出了大里浩秋、孫安石教授編著《近現代中日留學生史研究新動態》,向中國學界推介日本學界關于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使我深受啟發,即是否可以在中國繼續推介日本學界的最新成果,以資中國研究者借鑒和促進中日學界關于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的切磋交流?三是在收集和介紹日本學界相關成果,以及與日韓學者交流過程中,我逐漸萌生了與日韓學者合作編撰書稿的想法。

                          這一想法也與我曾在日本學習、工作,參與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學術服務,參加中、日、韓三國“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及三國共同編寫歷史輔助教材的研究實踐有關。2006年,我在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學習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導師王新生教授在東京車站巧遇時任北海道大學副教授川島真(現任東京大學教授),川島副教授獲悉我當時正在做的博士學位論文以日本政府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為題,便推薦我到神奈川大學參加大里浩秋、孫安石教授主持的中國留日學生史研究會的活動。同年7月15日,我在神奈川大學參加了該研究會的報告會,聽取了涉谷玲奈的學術報告《二戰后在日華僑和留學生的整合——以與華僑、留學生有關的出版物為主要資料》,受益良多。相比時間安排緊湊的大型學術研討會,這種研究會以半天時間集中討論一兩篇文章的方式對我觸動更大。此后,我經常關注該研究會的學術活動,與該研究會的不少學者保持交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王新生教授同學的留日學生史研究專家周一川教授也是該研究會的重要成員,同期給我諸多幫助和指導。2011—2012年我在日本大學國際關系學部擔任講師期間,一有機會就參加該校的一些研究會活動。這種學術共同體或合作研究的模式,在2006年底至2009年底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和2002年至今連續舉辦19屆的“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以及中、日、韓三國共同編撰《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的歷史輔助教材中體現得更加徹底,不同的歷史認識、不同的學術觀點的交鋒更加激烈,但取得的歷史“共識”和研究成果也更具學術價值,更有現實意義。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知識爆炸”,一方面學科析分越來越細,從古代的經史子集四部分出數十個學科,其中歷史學又分為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三個一級學科,每個一級學科又分為若干二級學科,若干二級學科之下又細分三級學科或若干研究方向,依次類推,繼續細化,以致過于“碎片化”,導致一些研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另一方面,人們又希望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倡跨科學研究、融學科研究。如何避免這兩個發展方向的“悖論”,而使之走向辯證統一,是推進新時代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當代社會,或有極少數人或個別奇才可以通古今、貫東西而無所不曉,但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未必精通一門學科,若泛泛涉獵多門學科,恐皆無所成。故跨學科研究、融合各科知識,往往非一人之力,而需要集體攻關、聯合研究。目前,中國學界的近代中國留學史研究,往往側重中國留學生的“出國史”和“回國史”,而最重要的國外“留學史”研究卻較為薄弱,這需要各國學者的通力合作。

                          2019年,我受大里浩秋、孫安石教授之邀,赴日本神奈川大學參加中國留日學生史研究會的學術活動,而孫安石教授也受邀到中國參加學術會議,在數次見面和把酒言歡中坦誠交流共同編寫《團體與日?!返南敕ㄅc計劃,一拍即合。隨之,我們商定具體分工:孫安石、大里浩秋教授除各自撰寫一章外,還負責組織日本學者和在日中國學者的文稿;神奈川大學博士研究生郭夢垚除自撰一章外,還負責協調其他日文文稿的中文翻譯與校對;徐志民除自撰一章外,主要負責該書中文版的統稿,以及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系,溝通與協調中、日、韓各方。原本設定的題目是“中國留學生史研究和中日關系史”,但由于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在日團體及其日常生活,后修改為“團體與日常: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生活史”,相對符合實際。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宋榮欣、邵璐璐同志的幫助下,我們從書名、章節排序、各級標題、內容布局、注釋規范等方面進行了反復調整、認真校對和修改完善。特別是部分日文書稿,為保持編寫體例、表述規范的一致,郭夢垚幾乎進行了重新翻譯和校對。

                          現書稿草就,茲將各章具體分工介紹如下:

                          前 言:孫安石

                          第一章:大里浩秋

                          第二章:郭夢垚

                          第三章:孫安石

                          第四章:胡穎

                          第五章:欒殿武

                          第六章:川島真

                          第七章:李曉東

                          第八章:周一川

                          第九章:中村みどり

                          第十章:潘吉玲

                          第十一章:徐志民

                          第十二章:見城悌治

                          第十三章:荒川雪

                          參考文獻:徐志民、郭夢垚

                          后 記:徐志民

                          作者介紹附后。

                          各位作者和譯者雖然認真和努力,也曾反復修改和校對,但由于我們能力有限、水平不足,錯漏恐在所難免,懇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這既是對我們的關愛,也是我們學術成長道路上必要的鞭策。最后,我們特別感謝書稿的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和推薦支持,特別感謝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出版資助,無以為報,惟有努力!

                         

                         

                         

                        徐志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權所有 京 ICP 備 05055195 號

                        如何将自己隐私玩到哭,说服娇妻尝试其他男人粗大,FREEⅤIDEO性欧美VR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