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在清朝盛世時期南巡,時間分別是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至五月初四日、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至四月二十六日、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至五月初四日、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至五月初九日、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三日。乾隆南巡對于當時的國家治理特別是治河修塘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其負面影響也很嚴重。南巡勢必勞民傷財,容易激化社會矛盾。第四次南巡以后,山東爆發王倫起義。第六次南巡十幾年以后,則興起了更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因此,清朝的社會危機慢慢趨于嚴重。
乾隆南巡以治河為要
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黃河決堤改道,經開封附近的黃陵崗折向東南進入江蘇,經過邳縣、徐州、宿遷至清口,匯合淮河入海。由此,黃河的禍患連及三河,使被奪入??诘幕春右约敖涍^徐州、淮安、揚州的大運河都受到牽連,開啟了此后六百多年的奪淮入海,黃河中下游一帶形勢非常嚴峻。
乾隆南巡,治河是第一要務,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僅每年河工固定的歲修費就達400余萬兩。乾隆在治河過程中,注重實地考察,認為“奏牘批答,自不如親臨相度,得以隨處指示”,強調“河不可不治,而無循其虛名;工不可不興,而必歸于實用”。他尤其注意抓重點地段工程,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把有關河工事務分派各大臣專管,抓緊時間和機遇;實行河堤制度化管理,按州縣疆界,劃分汛地,落實到人。乾隆大興河工,主要有兩大工程:一是在第三次南巡期間,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護了淮安、揚州、泰州、鹽城、通州等富庶地區免受水淹。二是在乾隆四十一年,改遷引河工程,在陶莊開挖一條引河,防止黃河河水倒灌清口,解決了倒灌之患。至乾隆四十九年閏三月底,濟寧以南運河堤埝、閘壩等工程也全部完竣,共計修復官堤51817丈,兩岸民埝統歸官辦,計長14563丈。又修復大閘24座、單閘19座、橋2座、滾水壩2座、水口裹頭42座、泄水涵洞12座。所有工程一律堅實,不但纖路通行無阻,而且沿河從前遭遇水災的居民也都可以力作自給。
乾隆南巡還修建了浙江海塘工程。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擋潮堤壩,浙江省自仁和縣烏龍廟至江蘇省金山界,長37200余丈。浙江地方因江水順流而下,海潮逆江而上,聲勢猛險,破壞力大。海塘工程包括坦水,是海塘附屬工程,位于海塘迎水面,防止海塘基礎被沖刷。乾隆南巡期間,一是親到海平尖山勘察,在老鹽倉一帶,命地方官員對舊柴塘4200余丈定時修繕,加固塘根,置坦水石簍,以確保安全;還把尖山、塔山之間關鍵地方的海塘所有石壩都改筑條石。二是對海寧繞城大石塘530余丈填建了條石坦水,保證海寧不受海潮侵襲。三是命在老鹽倉一帶的柴塘內添筑石塘4000余丈,以確保長久安全。四是到海寧閱視竣工的海塘時,又命添筑迤南一帶的石塘。乾隆南巡多次修筑海塘工程,“易土塘為石塘,更民修為官修,巨工累作,力求鞏固,濱海生靈,始獲樂利”。
除治河與修建海塘工程外,乾隆南巡在促進南方經濟文化發展和南北方文化交流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
乾隆南巡的負面作用非常明顯,他晚年對身邊大臣說:“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鼻∧涎矂诿駛斢卸喾矫姹憩F。
一是準備階段動用物資豐厚。以第一次南巡為例,浙江省準備鑄錢用的滇銅140余萬斤,新舊積存余錢10萬余串,盡可為賞賚充售之用。截留漕米15萬石,各幫糧船118只,以便糶用充裕,民食有資。兩淮鹽政將鹽觔預運40萬引,以資接濟。將天津預備船內翔鳳艇等駕赴宿遷,以備乘用。御道兩旁俱安設圍站兵丁,凡支河汊口,各安卡兵二三名,臨時禁遏人舟。每大臣1員,馬5匹;章京侍衛1員,馬3匹;護軍、緊要執事人等,馬2匹;余每2人馬3匹,合計需馬6690余匹。除裝載物件便民船25只外,沙飛、馬溜船440只。
二是南巡隊伍龐大。除乾隆外,皇太后、皇后、嬪妃同行,另有眾多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侍衛,多達2500余人。走江南水道時,御用拉纖兵丁3600人。除御舟安福艫、翔鳳艇、湖船、撲拉船等大船,以及裝載乾隆什用等物的船只外,還有御前大臣、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船,載御馬船,上駟院侍衛、官員批本奏事軍機處、侍衛處、內閣、兵部官員船,隨從駝只和牛羊船等。其中,牛羊船載茶房所用乳牛35頭,膳房所用牛300只。
三是御道和行宮建置規格高。乾隆南巡御道有三種規格:頭等御道用帶有花紋的磚砌成,一般用于南方城市的重要地段。次等御道用石板,由石片呈佛珠狀排列筑成,寬約一米,每隔十米左右就嵌有古樸的吉祥圖案,如麒麟、蝙蝠、雙錢、寶瓶等,多用于江南景區上方山、靈巖山、天平山等山路。差等御道用土鋪墊,要求碾壓堅實、平整。為了南巡,乾隆在江南修建了許多行宮。這些行宮或建在山光水色、美不勝收之地,或建在地勢較高、視野開闊處。行宮內各種建筑俱全,如高旻寺行宮,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畫房、西套房、橋亭、戲臺、看戲廳、閘口亭、亭廊房、歇山樓、石板房、箭廳、丸子亭、臥碑亭、歇山門、右朝房、垂花門、后照房等,亭臺樓閣幾百間。行宮內陳列的多是乾隆喜歡的珍品。如果走水路,則停碼頭。碼頭距府州縣城門大多在一二里或三四里內。碼頭大營50丈,皇太后大營25丈。居住船上備帶三丈四方帳房1架,耳房帳房1架,在碼頭支蓋,清早拆卸。碼頭例鋪棕毯,不準紅、黃等氈。
四是飲食講究。乾隆巡幸中的生活幾乎與宮中無異,每日茶房用幾十頭乳牛,膳房用幾百頭牛和羊。隨行官員的飲食也很豐盛。據有關史書記載,有的官員是五簋碗10件: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卜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也有的官員是洋碟20件,熱吃勸酒20味,小菜碟20件,枯果10徹桌,鮮果10徹桌,即所謂的“滿漢席”。八旗隨從官、禁衛以及有關人員的飲食,有的是奶子茶、水母膾、魚生面、紅白豬肉、火燒小豬子、火燒鵝、硬面餑餑,也有的是奶子餅酒、醋燎毛大豬大羊、肉片子、肉餅兒。
五是地方官準備周全而奇特。揚州恩奉院是乾隆南巡隨從人員住宿地,四圍廊房內建官房數十間,以供隨營管領關防住宿,空地屯隨從官兵、執事人等。園后空地,周圍木柵養馬。中建黃木柵,為御馬廠。四圍欄綠旗各標營馬4000匹,由武弁守衛。隨從駝只另立木柵,名為“駱駝營”。北郊有許多空地,預備隨營官兵施帳房布罩,立風旗識別,掘地為土灶。在接待過程中,地方官奇思妙想,弄虛作假,一味迎合?!坝蹖⒅伶偨?,相距約十余里,遙望岸上著大桃一枚,碩大無比,顏色紅翠可愛。御舟將近,忽煙火大發,光焰四射,蛇掣霞騰,幾眩人目。俄頃之間,桃砉然開裂,則桃內劇場中峙,上有數百人,方演壽山福海新戲?!?/div>
六是乾隆南巡接送規定詳盡,涉及人員眾多。乾隆出巡所過地方,鴻臚寺官先期傳知百里以內地方官率本地鄉紳士民迎于十里之外;本地鎮守滿漢官軍整隊伍,亦于十里外恭迎候駕,跪迎跪送。村鎮民婦也要跪伏瞻仰圣容,應回避時,令男子退出村內,不禁婦女,經常是“老稚扶攜,動盈千萬,越阡度陌,不無踐踏”。
農民起義預示風暴來臨
與乾隆南巡過度靡費相對應,則是山東、江蘇、浙江人民群眾尤其是災民生活困苦。乾隆南巡期間,“府州縣官,私派侵取,饋送上司”“以致民生失所”的現象更為嚴重。早在康熙南巡時,“自泰安州,見新泰、蒙陰、沂州、郯城等處城郭鄉村,黎民被災甚苦”。經過泰安、新泰、蒙陰、沂州、郯城等州縣,見“百姓受災甚苦,面有菜色,衣衫襤褸”,“夾道叩閽者甚眾”。乾隆年間,災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徐州一帶經常被水歉收,“貧民多有行至河南商邱、虞城,山東曹、單等縣地方謀食者”。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乾隆第二次南巡回鑾經過徐州時,“所過桃源、宿遷、邳州、睢寧諸州縣,鶉衣鵠面,相望于道”。
乾隆南巡激化了經過地區的階級矛盾,引發了廣大農民的反抗斗爭。在山東、江蘇、浙江,農民抗租、爭田、奪糧、抗糧、反科派斗爭不斷發生,最終導致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起義。乾隆二十三年秋,江蘇崇明縣向化鎮地方,因為租佃矛盾,致使佃戶抗租,燒毀了租戶的草房??h官及營弁前往查拿,有鄉民“夥聚多人,執持竹篙拒捕,毆傷兵役”。乾隆三十一年正月,浙江斳縣所屬吳家山岙地方,吳卜元等人組織了武裝起義。吳卜元及吳有功、張本基等組織數十人,在山里制造刀劍等兵器,又制作了準備起義的黃絹旗、黑絹里黃紙面旗,旗上寫有反清的字樣。起義者還在網巾和氈帽上貼了一個“明”字。當官兵前來圍捕時,起義民眾“持械拒敵,砍傷捕役,戮傷兵丁”。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遭災歉收,地方官橫征暴斂,引起了農民的強烈反抗。王倫趁機利用清水教組織教徒準備在當年秋天起事,任命了軍師、元帥、總兵等官職。后因起義時間泄露,壽張縣官府派兵剿捕,不得不提前在八月起義,參加者達四千余人。王倫率起義軍頭裹白巾,手持大刀、長槍,攻入壽張縣城,殺死知縣沈齊義,九月初二攻破陽谷,初四又據堂邑。起義軍將庫存銀兩搜獲,釋放監犯,得到民眾擁護,隊伍擴大,聲威大震,先后擊破兗州總兵惟一和山東巡撫徐績的圍剿,北上直逼臨清。臨清是南北水路交通樞紐,乾隆南巡必經之地。乾隆遂派大學士舒赫德為欽差大臣,特選健銳、火器二營禁衛軍一千名,由額駙拉旺多爾濟、都御史阿思哈率領,趕赴臨清。九月下旬,清軍大隊人馬聚集,起義軍被包圍在臨清舊城。乾隆又命直隸總督周元理、河道總督姚立德等派兵前往援助。起義軍英勇抗擊,用刀劍等簡陋武器與擁有鳥槍等優勢火器的清軍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王倫舉火自焚,余眾或戰死,或被俘后遭殺害。王倫起義發生在乾隆南巡必經之地,參加者數千人,歷時近一個月,它預示著更大規模農民起義風暴的來臨。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外聘專家)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