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編纂史書的傳統,向來強調“圖”“書”并茂,相輔相成。正如宋代學者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所說:“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清代繼承了這一傳統。目前,反映清代歷史的“書”,多已陸續出版,包括《清實錄》等;而反映清代歷史的“圖”,由于各種原因,未能系統出版。這些“圖”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既有學術性,又有很高的藝術性,值得關注。
反映清代歷史的“圖”多種多樣。首先,是配合“方略”書的“圖”。清朝在每一次大的軍事行動之后,都編有“方略”,也稱“紀略”,記載這一次軍事行動的始末。具體負責編纂的是翰林院中的國史館,或軍機處內的方略館。這些“方略”書在編纂過程中,也有相應的“圖”繪制。
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之后,編纂了《平定準噶爾方略》一書,也有《平定準噶爾圖卷》問世。該圖卷作者錢維城,乾隆十年(1745)狀元,官至刑部侍郎,又是畫家,供奉內廷?!镀蕉矢翣枅D卷》長808厘米,寬41厘米,紙本,設色,描繪了乾隆十九年清軍進剿達瓦齊、沿途各族人民牽羊端酒慰勞平叛大軍的場面,非常感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幅圖卷上還鈐有“石渠寶笈”“寶笈三編”“三希堂精鑒璽”等印,反映出乾隆帝對該圖卷的珍愛。
其次,是展現皇帝的重大活動??滴醯墼诳滴醵辏?684)至四十六年間曾六次南巡。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間也曾六次南巡,對治理河患、發展經濟具有積極意義。乾隆三十六年,官修的《南巡盛典》一書問世,記載了乾隆帝前四次南巡的有關情況。此外,宮廷畫師還繪制了《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描繪了清帝南巡的盛景。
《康熙南巡圖》,作者王翚、楊晉,是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為題材的大型圖卷,絹本,重設色,共12卷,每卷縱67.8厘米,橫1555—2612.5厘米不等,總長213米。圖中既有所經過的山川城池、名勝古跡,也有衢街閭閻、典當商行;既有上萬名各具情態的人物,也有數千頭別有異趣的牛、馬、犬、羊;既反映了當時的風土人情,也描繪了社會生活和百姓的生產勞動,充分展示了康熙帝南巡的盛況。該圖第10卷中的《康熙帝南巡江寧商業圖》,展現了江寧(今江蘇南京)商賈云集、貨物充足、作坊林立、店鋪首尾相接、人們熙來攘往的景象,對研究清代江南商業發展很有意義。該圖原藏于清宮,后散佚,今1、9、10、11、12卷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余各卷散失海外。
《乾隆南巡圖》,作者徐揚,有絹本和紙本兩種,均為12卷,各長154.17米。絹本已經散佚,分藏于海外不同國家的博物館,紙本則完整地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圖描繪了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涉及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游覽湖山名勝,以及城池車船、各行各業,提供了乾隆年間江南豐富而生動的社會生活資料。該圖的第9卷《乾隆帝南巡觀戲場景圖》,描繪了杭州百姓觀戲時的場景,十分逼真,對研究清代江南的文化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最后,是描繪避暑山莊的重大活動。避暑山莊是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康熙帝、乾隆帝在此多次召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首領??滴醯?1次駐蹕避暑山莊,召見蒙古王公,并加以賞賜,用以加強清政府和蒙古王公的密切聯系,進而鞏固雙方在政治上的同盟。蒙古王公前來覲見的部族數量非常多,有時一次就多達40余個。乾隆帝50次駐蹕避暑山莊,召見的少數民族首領中,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傳佛教領袖人物,還有四川土司、臺灣高山族首領。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交往活動,反映了清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視,也增強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清政府的向心力。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作者/供圖
乾隆十八年冬,漠西蒙古杜爾伯特部臺吉車凌、車凌烏巴什和車凌蒙克(通稱“三車凌”)投歸清政府,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帝在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召見并賞賜他們。宮廷畫師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根據這一歷史事件,創作了《萬樹園賜宴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融合了中西畫法的各種技巧,在透視法的適度運用、明暗與結構表現的中式變通、山峰樹木兼工帶寫的淺絳渲染與青綠點綴、人物色彩華貴與典雅的宮廷奢華之風等方面,都蘊含了中西技法的自然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反映清代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畫面,在政治上也有積極意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碓矗褐袊鐣茖W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