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學術成果 > 一般文章

                        汪海濤 | 《抗日戰爭研究》30年論文主題探密

                        發布時間:2023-02-09 字體: 打印
                        發布時間:2023-02-09 打印
                         
                         
                          作為國內研究抗日戰爭的主陣地,《抗日戰爭研究》是近現代專項史研究最為著名的權威刊物之一,研究抗戰史,不能不關注這份期刊的發展動向。自2018年因工作需要涉足抗戰史后,筆者收齊了該刊自1991年創辦以來全套期目,瀏覽1991-2021年所有文章目錄后產生了一個想法:將該刊歷年文章的主題加以梳理,可以大致了解國內抗戰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研究了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領域沒有深入、熱點和趨勢如何等等,有助于抗戰史青年學者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
                         
                         
                         
                        一、《抗日戰爭研究》本身的分類整理
                         
                         
                         
                          《抗日戰爭研究》從創刊伊始就對上一年度的抗戰史文章進行梳理,附在本年度最后一期,分為總論、日本侵華、抗日救亡和局部作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共關系、國民黨統治區與正面戰場、中共抗日根據地與敵后戰場、淪陷區、中外關系和國際援華、人物共九個主題。
                         
                         
                         
                          從1992年開始,該刊將當年的篇目索引登在年度最后一期上,分類基本相同,去掉了統戰和淪陷區的分類,加上了書刊書評和學術信息等。此后分類有所調整,90年代后期保留了總論和日本侵華,其它內容分類為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中外關系、人物等,增加戰爭遺留問題研究。2000年后將若干大項合并,如軍事與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并作一類,增加口述史料研究等。近年來的分類則充分簡化,為特約論文、專題研究、海外譯介、會議綜述、問題討論、青年會論文等,不再使用傳統的分類方式。
                         
                         
                         
                          2011年第4期,學者張志一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抗日戰爭研究》20年所刊文章進行了總結,得出一些統計學上的結論,如發文呈現極度不均衡狀態(發1篇文章作者比例過高),學術資源仍集中在少數學術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等。根據統計,1991-2010年共發表論文1026篇,其中標注第一作者年齡信息的文章197篇中,“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占全部論文比例最高,為23.38%,政治軍事類和日本侵華類文章次之,分別為22.73%和22.08%,再其次是戰爭遺留問題13.64%,中外關系8.44%及人物研究7.8%。作者認為,有關學術史整體結構和變遷的研究,很難僅憑研究者主觀定性,必定需要相關的定量考察,但數據信息不可能沒有誤差,定量研究也要和定性研究互為補充。
                         
                         
                         
                        二、對《抗日戰爭研究》三十年來發表文章的再分類梳理
                         
                         
                         
                          2021年是《抗日戰爭研究》創刊30周年,著名學者王建朗在該刊發表了《回顧與前瞻——抗日戰爭研究三十年》,對抗戰史的階段性進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祁建民、蘇圣雄分別綜述了三十年來日本和臺灣學界的情況。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文章將《抗日戰爭研究》這三十年發表的論文在整體上加以具體分析,筆者才識不逮,亦不能為之,只能作一粗略的分類梳理拋磚引玉,希望對致力于抗戰史研究的同仁有所幫助。
                         
                         
                         
                          筆者以下分類,采取大項和專項結合,共分16個主題。由于提及論文數量過多,為方便起見,文章名實為標題大意或內容梗概,和原文標題有出入。括號內表示xx年第x期,以供檢索,在本文敘述中,2000年以前稱早期,2015年后稱近期,其余稱中期。
                         
                         
                         
                         
                         
                         
                         ?。ㄒ唬┚C述(含會議總結)類,計有147篇。早期主要內容包括“九一八”事變(91.1)、抗日根據地研究(91.1)、局部抗戰綜論(91.1)、盧溝橋事變(92.3)、西安事變60周年(97.1)等,學界關注的重點和研究的邏輯還是以大事件為主,一開始題目都做得比較大,如《抗日戰爭的中國總格局》(91.2)、《中國抗日戰爭對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貢獻》(91.2)等。也有一些專題性的內容,如重慶抗戰陪都史(94.1)、滇西反攻作戰(95.1)、云南抗戰史(95.1)、迫害勞工(98.4)等,到90年代后期開始逐漸細化。1999年第3期做了各方面抗戰史研究的回顧,如日軍侵華史回顧、國共關系研究50年、抗日正面戰場述評、抗日敵后戰場述評、淪陷區和偽政權、抗戰時期中外關系研究述評、抗戰時期的思想文化研究、50年來抗戰資料整理的歷史等等。2000年又有一批,包括細菌戰問題研討綜述(00.1)、中日關系、(00.2)、抗戰與人口(00.2)、慰安婦問題(00.2)、日中戰爭史(00.3)、日本戰爭責任(00.3)等。
                         
                         
                         
                          中期的綜述類開始分區域、分專題地具體化,例如90年代對抗日根據地的研究是總體論述的,中期會有針對部分地區的,如陜甘寧邊區史概述(08.1),也有針對某一學科的,如抗日根據地社會史研究回顧(04.2)。許多進行細化的內容集中在日軍侵華帶來的直接損失、次生問題上,包括軍事上和經濟、社會上的,主要文章有80年代以來懲治漢奸研究綜述(10.4)、抗戰時期難童救助研究(11.2)、細菌戰述論(11.3)、大后方抗戰史料整理(12.1)、近20年的空襲與反空襲研究(12.2)等。
                         
                         
                         
                          中期另一個主要特點是抗戰史視野的擴大,并與中日關系史、二戰史和殖民地史聯系日益緊密。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進行中日關系史的述評,介紹海內外的研究成果。2011年開始運用中日共同史的說法:如中日共同史的方法和理論(11.1)、中日共同史的研究課題(11.1)、戰爭記憶和東北亞(11.1)等。
                         
                         
                         
                          2015年第4期介紹了在復旦舉行的抗戰史研究沙龍對抗戰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強調抗戰史研究需要國際視野,尤其要加強對日本方面資料及研究成果的重視和挖掘。該文關于戰爭軍事史方面總結道,隨著各類戰時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興起,傳統的戰爭軍事史研究卻逐漸式微,至今沒有相當分量的抗戰軍事戰爭史的研究著作問世,學界在戰爭的評價標準、戰爭傷亡人數、傷亡比等數據的運用與判定、如何在戰爭常識與各類統計數據中作出合理判斷與取舍等問題上還有較大爭議。
                         
                         
                         
                          近年來,綜述類文章開始關注抗戰研究學術史的發展,并強調與臺灣、日本和國際抗戰史研究互相補益。主要文章有抗戰與臺灣光復七十周年(15.4)、英美軍事史對抗戰軍事史研究的啟示(16.1)、抗戰的東亞視角(16.1)、抗戰研究方法和視野(16.1)、跨國史概念研究(16.1)、抗戰史研究的新史料和新視角(16.2)、兩岸共同書寫抗戰史(16.2)、加強抗戰研究學術史的梳理(19.1)、抗戰史在臺灣(20.1)等。2017年“紀念全面抗戰爆發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17.4)也指出,在抗戰研究的方法上,要超越中國一國的視角,從各國對日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全局的高度來把握,在史料使用上應更多使用日文原始資料,如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資料。
                         
                         
                         
                          2021年第1期,祁建民教授總結了日本三十年來對中日戰爭史研究的主要情況,蘇圣雄總結了臺灣學界抗戰史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大陸方面由王建朗教授在第3期作出四點總結,一是傳統領域的深化,給一些政治性很強的問題提供了最為接近真實的結論,如抗戰的領導權問題,由劉大年先生提出的“國共分別領導抗戰”已成共識。二是新研究領域的開拓,如抗戰大后方研究、社會史研究和淪陷區研究等。三是抗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數據庫建設成就,四是學術研究對社會認知的影響逐漸增強。
                         
                         
                         
                         ?。ǘ┤毡厩秩A史相關文章,計有123篇。早期侵華史相關論文聚焦在標志性事件上開展討論,如華北事變是九一八事變的繼續(91.1)、從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92.1)、九一八后日本對奉系官僚資本的侵掠(96.2)、滿鐵參與七七事變述略(97.3)、九一八與中國政局(01.4)等,中期也多有以此時間節點分析前后形勢變化的文章,如九一八后對西蒙鴉片毒品入侵(02.3)、七七以前日本對華政策及其演變(07.2)、九一八與東北關內移民(07.2)、九一八后日本對華政策(11.2)、九一八后日本對中國留學生政策述論(11.3)、九一八后中日輿論戰(12.4)等。
                         
                         
                         
                          日本侵華的政策理論和思想依據,是學者們長期關注的重點問題,主要文章有:日本侵華戰爭的軍事戰略分析(91.2)日本侵華思想驗證(95.1)、三笠宮反省文書(95.2)、中日戰爭初期日本的政略(96.1)、江華條約與日本大陸政策(99.4)、百團大戰后日本對華北政策(00.2)、日本的侵略理論(02.1)、室伏高信《滿蒙論》(02.2)、從“滿蒙領有論”到“大東亞共榮圈”(02.2)、兩次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主義及對外擴張理論(02.3)、七七事變前對華政策及演變(07.2)、近代日本“興亞主義”(08.2)、日本的“北進”、“南進”戰略(10.1)、全面抗戰前國民政府對日侵華戰略判斷(18.2)、泰平組合、軍火貿易與日本陸軍的對華政策(18.2)、英檔中的田中奏折(18.3)等。
                         
                         
                         
                          具體案例方面的論文,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緊隨戰事進程所產生的暴行及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主要包括掃蕩、轟炸和使用生化武器,如日軍對晉東北、冀西、冀中的“三光”考實(93.4)、華北甲1855細菌戰部隊(02.1)、1855部隊的細菌戰(03.4)、日本航空隊廣西暴行(03.4)、重慶自來水公司對大轟炸應對(13.1)等。
                         
                         
                         
                          還有一類是日軍及其特務機關、傀儡政權在占領區的掠奪和破壞,牽涉到強征勞工、倒賣鴉片和資源攫取等,如華北工礦資源掠奪(93.1)、侵華戰爭對絲綢業的摧殘(93.4)、蒙疆煙禍(98.3)、東北淪陷時滿鐵工人狀況(00.1)、1931-1937年滿鐵使用華北民夫(00.1)、逼迫囚犯修嵊泗軍防(00.2)、宏濟善堂(04.1)、侵華日軍對南京的鴉片毒害(04.1)、鴉片毒化對東北農村影響(05.1)、日本對中國鎢砂的劫掠(07.1)、對山西工礦業的掠奪破壞(10.4)、日本軍銀系統對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抵制和破壞(11.4)、對山西的毒化侵略(12.1)、近代日本在華秘密測量史(12.1)、越界侵漁和民國北京政府應對(13.3)、“獻銅運動”(18.1)、1938-1941年對華北的金融管控(20.4)、興亞院對華棉花調查統制(21.4)等,總結性文章可參考抗戰損失的回顧與思考(06.4)、抗戰財產損失(08.2)。
                         
                         
                         
                          早期關于侵華的組織機構,主要集中在特高課、滿鐵、株式會社等比較著名的組織和公司,近期出現了文部?。?5.4)、外務?。?7.2)、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16.4)、陸軍軍命會社(19.4)、興亞院(21.4)等。中期和近期還出現了不少較有新意的文章,如戰爭中的日本知識分子(08.2)、偽滿“國家祭祀”(10.1)、日本對西安事變的觀點和反應(12.3)、青島日僑一·一二暴動(12.3)、“二·五附加稅”(15.3)、戰時日本殖民統治機構演變(17.2)、北歐各國對日本全面侵華的反應(17.3)、閻錫山和日軍“對伯工作”(閻錫山字伯川)(17.4)等。
                         
                         
                         
                          目前日軍侵華史的研究范圍仍較為寬裕,其因有二,一是日軍侵略的城市和地區較多,區域抗戰史可細分到縣、鄉來開展調查;二是日本侵略的手段多樣,涉及經濟、文化、社會多領域,可運用多學科綜合的研究方法。另外需關注日本學者關于“日中戰爭史”的研究,2015年第4期莊司潤一郎《對日本戰爭稱謂問題的一個考察》,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日本學界對侵華戰爭的定義和看法,可供綜述時參考;在2016年的筆談中,笠原十九司提出了三個課題:1、中國城市被日本海軍陸戰隊轟炸的情況;2、南京保衛戰中陣亡國民黨士兵家庭情況;3、發掘華中、華南地區日軍“治安戰”的事實,這些課題至今依然沒有比較具體的研究。
                         
                         
                         
                         ?。ㄈ┤宋锛叭后w類,計有114篇。該類型論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談涉在抗戰中地位和身份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們的行動對歷史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種是著眼于名人(多社會和文化名人)在抗戰中的現實遭遇和心路歷程。很顯然,如果材料足夠,后一種論文取材范圍寬廣,尚大有文章可作。以下僅就論文標題中出現的人名和團體作一簡要統計:
                         
                         
                         
                          蔣介石16、汪精衛4、宋子文4、宋慶齡4、張聞天4、張學良3、閻錫山3、胡適3、陳誠3、宋哲元2、張自忠2、胡文虎2、馬相伯2、劉少奇2、蔣經國2、毛澤東1、周恩來1、馮玉祥1、王世杰1、胡喬木1、葉挺1、陳獨秀1、龍云1、顧祝同1、何應欽1、陳毅1、陶行知1、胡漢民1、鄒韜奮1、張發奎1、饒漱石1、陳公博1、鄭孝胥1、杜月笙1、黃炎培1、彭德懷1、張群1、豐子愷1、陶希圣1、朱家驊1、韓德勤1、胡宗南1、薛暮橋1、呂振羽1、高鵬團(抗日將領)1、朱蘊山1、蕭振瀛(抗日將領)1、楊杰1、鄭延卓(賑濟委員)1、吳大琨1、吳鼎昌1、林可勝(華僑生理學家)1、杜重遠1、蟻光炎(泰國僑領)1、王勁哉(抗日將領)1、黎天才(張學良謀士)1、朱培德1、薩本棟11、王完白(上海醫生)1、金毓黻(史學家)1、胡庶華(教育家)1、何其鞏1、賴璉(CC系骨干)1、太虛法師1、黃體潤1、穆光政(遇難學生)1。
                         
                         
                         
                          日方人員有野坂參三2、本莊繁1、牟田口廉也1、大山勇夫1、山下奉文1、土肥原賢二1、福原和勝(駐華武官)1、屜目恒雄(浪人間諜)1、林房雄(右翼文人)1;其他外籍人士有尼赫魯1、卡爾遜(美海軍陸戰隊軍官)1、李約瑟(英國生物化學家)1。
                         
                         
                         
                          所涉團體包括臺灣愛國文人、潮州同鄉會、通城保安大隊、上海寧波幫、東北民眾救國會等。
                         
                         
                         
                         ?。ㄋ模┩饨幌嚓P文章,計有113篇。此類文章以論述中國與各國外交關系演變為主,如九一八事變后中蘇關系調整(92.2)、中日戰爭初期德國對華政策(96.2)等,此外便是領土、資源、債務、國際援助等具體的外交問題剖析,如英國重占香港與中英受降之爭(92.2)、1939年中英停付關稅擔保外債交涉(20.4)等。除日本外,論文中的外交對象統計為:美國33、英國20、蘇聯17、國聯8、德國5、意大利3、緬甸3、朝鮮2、法國2、韓國1、丹麥1、瑞典1、荷蘭1。直接出現在標題中的關鍵人物,有蔣介石、王正廷、顧維鈞、陶德曼、居里(羅斯福特使)、宇垣一成、錢永銘、納爾遜、張群、史迪威、萱野長知、羅斯福、羅文干、李頓、戈培爾等。
                         
                         
                         
                         ?。ㄎ澹w類為政治,有120篇??箲鹫问费芯糠矫娴闹饕攸c是,宏觀層面的權威意見業已形成,主架構上難以再出新聲,需要尋找客觀性較強的支線課題。以下按6個小類別歸納主要文章:
                         
                         
                         
                          1、中共:皖南事變后中共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方針的確定(92.1)、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體制(92.1)、中共七次七七宣言(92.3)、皖南事變后毛澤東的形勢估計和統戰政策的變動(93.3)、共產國際和毛澤東關于統一戰線的策略比較(93.3)、八路軍和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機構演變(94.2)、抗戰時期中共合法性探討(96.1)、共產黨與救國會抗日統戰主張(97.2)、論中共的瓦解敵軍工作(97.2)、中共中央軍委沿革考析(97.4)、中共民主建政的歷史考察(02.1)、抗戰初期長江局研究(04.1)、1938年毛澤東與王明關系(06.3)、抗戰后期中共政權的訴求演變(09.3)、中共冀南工作指示考(09.3)、二次合作期間中共民主政治斗爭(12.2)、戰后初期中共對日講和政策(12.4)、抗戰前期蔣介石對中共態度(13.1)、毛蔣會晤的流產(15.2)、西安事變與中共善后工作(16.4)、東北軍與西安事變(16.4)、日本知識分子對西安事變的評論(18.4)、抗戰時期中共的權力下探和社會形塑(18.4)、中共廣東省委統戰和民眾武裝工作(20.3)中共的社會基礎(12.2)、1937-1949年中共節慶人像分析(15.1)。
                         
                         
                         
                          2、國民黨: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政制建設(92.2)、延安整風運動對國民黨的影響(93.2)、抗戰時國民政府的戰時政治體制(94.1)、抗戰前期國共建大黨談判(96.1)論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綱領(97.2)、武漢抗戰時期中國政治的特點(99.2)、戰時國民黨與基層黨組織(03.4)、戰時國民黨政工與黨務(07.4)、戰時國民黨在香港的黨務工作(07.4)、行政院機構調整(09.3)、三青團對浙江基層的影響(10.4)、對傷兵的政治工作(12.1)、戰時西康黨務活動(13.1)、戰時國民黨的監察網(13.3)、南京國民政府忠烈祭祀制度(18.2)。
                         
                         
                         
                          3、其它黨派組織和民主政治:中國青年黨抗日救國主張(92.4)、國民參政會述論(96.3)、國民大會議政會(96.3)、抗戰的第三種力量(98.2)、六參政員訪問延安再研究(99.2)、皖南事變時期中間黨派(02.4)、抗戰時的三一學社(03.2)、國民參政會性質研究(09.2)、《今日評論》與抗戰第一次憲政(09.1)、中共對國民大會的態度變化(12.2)、新運婦指會組織者群體研究(12.2)、二戰與中國民主主義運動(14.2)。
                         
                         
                         
                          4、全面抗戰前:“安內攘外”向“聯共抗日”的政策演變(92.2)、1936年延安會議(96.1)、九一八事變后至1935年中共路線選擇(96.1)、再探“不抵抗主義”(96.2)、“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研究(00.2)。
                         
                         
                         
                          5、地方政治:國民黨新縣制(91.2)、新桂系治皖(98.2)、戰時四川縣長的權責擴增(10.4)、國共縣長比較研究(15.2)、戰時地方軍政對立(16.3)、地方博弈和國民政府基層治理困境(17.3)、國民黨地方選舉和派系角力(19.1)、1944-1945年廣東軍政關系(19.3)。
                         
                         
                         
                          6、偽政權相關:汪精衛降日賣國東亞聯盟理論(94.3)、日本與汪精衛(99.1)、八路軍新四軍討汪通電時間考(01.2)、蔣介石未對汪精衛投敵公開定性表態之分析(03.2)、汪偽對國民黨政治符號的爭奪(05.2)。
                         
                         
                         
                         ?。┸娛率废嚓P文章,141篇。軍事史是抗日戰爭研究的基礎內容,三十年來已有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大量空白或薄弱環節。發表論文主題包括重大戰役戰斗、戰略戰術、指揮系統和軍事體制、政工黨務、武器裝備、軍需后勤、軍事教育等方面,其中在標題中直接標出具體戰役的有39篇:八·一三淞滬會戰7、百團大戰6、平型關3、豫湘桂會戰2、武漢會戰2、長衡會戰2、仁安羌戰役2、南京保衛戰2、一·二八淞滬抗戰1、長城抗戰1、徐州會戰1、南口戰役1、中條山戰役1、洛陽保衛戰1、忻口戰役1、萬家嶺戰役1、綏遠抗戰1、浙贛會戰1、湖南會戰1、天津抗戰1、靈寶戰役1、黔南會戰1、臺兒莊戰役1、黃廣會戰1。
                         
                         
                         
                          以軍種而言,空軍有9篇:八·一四空戰史實考證(92.1)、臺灣方面研究空軍抗戰史概述(93.4)、八·一四空戰戰績商榷(94.3)、抗戰初期華北空中戰場(95.2)、對轟炸日本的再認識(98.1)、抗戰時期地面防空部隊探略(11.1)、防空建設史料整理與研究述評(11.4)、援華航空隊改編(19.1)、抗戰后期對日航運的空襲(19.3);海軍有3篇:抗戰中海軍戰略戰術(96.1)、一·二八中國海軍(03.1)、蔣介石對海軍人事的處置(14.4)。
                         
                         
                         
                          以戰略戰術之分,前者主要文章有:抗日戰爭有無戰略反攻階段(93.1)、論正面戰場的戰略反攻(95.3)、關于抗戰的戰略層次和階段劃分(95.3)、抗戰何時進入戰略相持(03.1)論辯(03.3)、抗戰速勝論辨析(11.3)、發展華中戰略(12.4);后者主要文章有:十八秋魯西作戰中方死亡人數(13.2)、蘇援中共武器(13.4)、國軍中的美械部隊(17.2)、1928-1935年國軍制式武器的選定(18.2)、中共山東抗日武裝武器來源(18.4)、全面抗戰時八路軍作戰原則(20.1)、鏡泊湖連環戰戰績考辨(20.2)、步炮協同(21.3)。
                         
                         
                         
                          以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之分,前者有:論抗戰初期正面戰場重心轉移(92.3)、抗戰中軍民傷亡數字(95.3)、論湖南戰場的地位作用(96.2)、重評1944年正面戰場(96.4)、國民黨消極抗戰(97.3)、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責任問題(01.1)、抗戰時國軍若干特質(14.1);后者有:怎樣看國民黨同意新四軍開赴江南敵后(91.1)、冀中對敵斗爭(94.2)、中共文獻統計敵后日偽軍比例初探(95.2)、中共武裝解決拒降日偽軍之管見(95.3)、新四軍和浙江抗戰(01.1)、抗戰期間國共兩黨的敵后游擊戰(06.2)、新四軍發展華中(09.1)、中共敵后抗戰與日軍治安戰的失?。?0.4)、冀中1945年五一反掃蕩(13.2)、中共抗戰的三駕馬車(15.2)、抗戰和中共軍事力量成長(21.3)。
                         
                         
                         
                          以日軍或中國軍隊為主體區分,前者主要文章包括:太平洋戰場的細菌戰(97.4)、在粵化學戰(98.4)、日軍細菌戰新資料(12.1)、魯西霍亂作戰(13.2)、日中十五年戰爭論(14.1)、近代日本陸軍教育體系(17.3)、東亞整體戰體制(19.4)、日第五大隊毒氣戰(20.2)、1938-1941年華北治安戰(20.4)、1942-1945年中美對日心理戰合作(20.4)等;后者有:中國戰區轄區及其演變(95.1)、國統區士兵的養成教育(03.4)及討論(04.1)、抗戰初期的國軍整理(13.1)、國軍編制嬗變(15.2)、軍令部與戰時參謀人事(15.4)、參謀教育體系(16.2)、抗戰時期中央軍委參謀部門軍事職能(20.3)。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防大學主辦的《軍事歷史研究》影響力不斷提高,發表的一些抗戰史文章頗有見地,也有使《抗日戰爭研究》軍事類文章出現分流的趨勢。事實上,由于《抗日戰爭研究》定位為綜合性的抗戰史學術刊物,向來也不太青睞戰史考據、戰術分析類“純軍事”的文章,這一點亦被楊奎松教授特別指出過,見16年第1期《抗戰史應重視戰爭史研究》。
                         
                         
                         
                         ?。ㄆ撸┙洕嚓P文章,有97篇。綜述類有抗戰時期經濟研究述評(93.1),抗戰時期的通貨膨脹(99.4)等,分項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財政:918后日本對中國財政的破壞(02.3)、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財政政策(03.1)、第三次財會和抗戰后期財經政策(04.4)、戰時浙江財政(09.2)、戰時財政擴張與租佃制度(17.2)。
                         
                         
                         
                          2、稅務:戰時(四川)政府和商界稅收關系(12.2)、四川營業稅改革(13.3)、洛陽關的征稅與緝私(18.3)。
                         
                         
                         
                          3、金融業:日本對華北淪陷區金融控制與掠奪(94.1)、法幣政策與抗戰(96.1)、國民政府抗戰時期金融體制(97.4)、中國銀行改組述評(01.3)、銀行界遷移個案研究(01.3)、八一三時期上海銀行公會(04.2)、法幣價值穩定政策及作用(04.4)、上海銀行公會對日偽貨幣金融戰(05.4)、上海華商信托業(06.1)、浙江地方銀行(07.2)、日本在華公債(09.2)、戰時銀行監理體系探析(10.2)、大后方金融網縣銀行建設(12.2)、大后方金融網構建(12.2)、中英平準基金(13.3)、日中戰爭與重慶銀行業(13.4)、國民政府對晉察冀邊幣的處理(14.2)、平津存銀問題(16.2)、山東地區鑄幣權之爭(18.4)、抗戰爆發前后國民政府現金轉運(19.4)。
                         
                         
                         
                          4、鹽政:抗戰時搶運沿海存鹽(96.3)、抗戰時國民政府鹽稅(04.3)、抗戰后期國統區鹽政改革(04.3)、陜甘寧的食鹽運銷(04.3)。
                         
                         
                         
                          5、糧油:抗戰時廣州國統區糧食管理(04.2)、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糧食統制(10.1)、抗戰時國統區桐油走私(12.1)。
                         
                         
                         
                          6、紡織業:關稅改定與棉業關系(00.3)、兩淮紡織業(08.1)、棉田征實制度研究(10.2)、四川手工棉紡業(16.3)、1938-1939年大生公司對日本軍管的應對(18.4)。
                         
                         
                         
                          7、商貿:上海孤島與大后方貿易(94.3)、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集市貿易(97.1)、陳光甫與中美桐油貿易及滇錫貸款(97.1)、中德鎢砂貿易(98.3)、廣州淪陷后香港的外貿作用(03.1)、云南商人與對外商貿(09.2)、盧溝橋后北平商會活動(09.2)、太平洋戰爭時期對外貿易(13.4)、抗戰初期的出口貿易統制(19.3)。
                         
                         
                         
                          8、農村經濟:戰時四川農業改良和農村經濟(99.4)、江南農村經濟的衰變(03.4)、陜西農貸(09.2)、廣西農貸(09.4)、抗戰時期湖南農業述論(09.4)、廣東省銀行農貸(11.4)、國統區農業推廣體系下的農會(13.2)。
                         
                         
                         
                          9、企業:國民政府駐港企業研究(09.2)、民營工廠內遷的企業主(10.2)、1941-1944年廣西企業公司研究(13.3)。
                         
                         
                         
                          10、工礦業: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礦業政策(93.4)、七七與華北煤鐵工業(99.4)、抗戰時陜西工業發展(02.3)、西北地區工業開發(03.4)、湖南工礦業(09.2)、抗戰后期全國工業協會(09.2)、戰時江西工業發展(10.4)、開灤煤礦(13.4)、陜西機制面粉業(14.1)、東南地區工業合作(15.1)、西安煤荒及因應(20.1)、黃?;瘜W工業社(21.2)。
                         
                         
                         
                         ?。ò耍└鶕睾蜏S陷區并作一塊內容,主要是敵后斗爭和偽政府相關文章,共有105篇??傮w性論述的主要文章包括:中共在根據地發動全民抗戰的基本政策(92.4)、論抗日根據地的軍事社會保障(97.2)、根據地救災工作述論(02.3)、抗日根據地的科技隊伍建設(08.3)、根據地的煤礦業發展(12.3)、弱平衡下的根據地生存(17.3)等。2019年第2期《中共革命根據地史研究》進行了綜述。
                         
                         
                         
                          以XX根據地、XXX邊區直接在論文標題中出現的,陜甘寧最多,有17篇;其次是晉察冀和華北各有9篇,淮北4篇;山東和太行各3篇;冀中、山西、冀魯豫、晉冀豫各2篇;冀東1篇。近年來,中共內部如何整頓干部、進行教育成為一項重點,相關論文有抗日根據地整風審干(17.4)、中共在山東整風審干(19.1)、太行山黨委整風運動(19.1)、中共晉冀豫1940年整黨(21.3)等,還有一些和觀念史、生活史、閱讀史等結合的研究文章頗合潮流,如華北根據地抗屬生存狀況(13.2)、根據地基層干部待遇和廉政(14.4)、抗戰相持期中共華北根據地干部的進退升降(17.2)、冀中堡壘戶的形成(18.1)、《論持久戰》在根據地的閱讀和接受(19.3)、華北根據地打狗運動(20.1)、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日常生活(20.1)等。
                         
                         
                         
                          關于淪陷區的研究不多,整體論述有山東淪陷區研究(98.1)、江蘇縣鎮“維持會”研究(02.3)、維新政府統治環境(10.3)、華北淪陷區基層實態(15.2)等,還有部分文章是與日本侵華史相結合的,如日本陸軍和蒙疆聯合委員會(02.2)、日本對山東會道門的操縱(03.3)等。另有一些探討淪陷區文化、教育和社會問題的論文:淪陷區的言說環境(01.1)、淪陷區“色情文學”新探(02.1)、淪陷區青年投奔大后方(08.4)、淪陷時期的南京民間社會(11.1)、淪陷區良民證探賾(18.4)。
                         
                         
                         
                          反映國民黨人員在占領區活動的文章更少,相對集中于90年代末:關于國民黨抗日游擊隊的幾個問題(97.1)、國共敵后游擊隊關系(97.1)、打入汪偽內部的國民黨地下工作者(99.1)、戰時渝方與汪偽地下斗爭——以吳開先案為例(99.1),中后期相關研究較為沉寂。
                         
                         
                         
                         ?。ň牛┠暇┐笸罋n}相關文章,有56篇。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論述對大屠殺開展研究的意義及中日論戰。如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及其現實意義(91.2)、三十萬南京同胞被屠的史實豈容否定(91.2)、關于侵華日軍大屠殺的論戰(92.4)、對日本“南京大屠殺”否定派的駁斥(94.4)、駁虛構論者對大屠殺事件的新攻擊(97.4)、日本學術界各派大屠殺論點評析(06.4)等。
                         
                         
                         
                          還有一類是對遺址和資料的發掘,如德國檔案館藏相關大屠殺史料(92.4)、強逼“慰安婦”資料(93.4)、美國新公開大屠殺資料(95.2)、山田支隊士兵戰場日記(98.3)、江東門萬人坑發掘考證(00.4)、德國檔案中的大屠殺(05.4)、美國檔案館藏大屠殺記錄(05.4)、尸體掩埋史料評介(05.4)、從市民呈文看大屠殺(07.1)、新發現埋尸資料(07.4)、滯留南京兩名外籍人士考證(10.4)等。
                         
                         
                         
                          《抗日戰爭研究》就大屠殺事件的細節或某一方面開展研究的文章較少,僅安全區功能的錯位(00.4)、大屠殺前南京市民社會心理(02.4)數篇。2008年《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創刊,并于2017年更名為《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刊物定位逐漸專業化,成為相關研究的主陣地,《抗日戰爭研究》刊登此方面論文明顯減少。此后在2010年第3期刊發了日中共同歷史研究回顧、國際歷史對話、如何記憶大屠殺等文章,2013年第1期刊出步平先生文章:《南京大屠殺全史》和大屠殺的學術研究。
                         
                         
                         
                         ?。ㄊ┪幕逃愇恼鹿?6篇。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日偽統治下的奴化教育,如偽滿留日教育述論(97.2)、抗戰時期山東的日偽教育(03.1)、汪偽留日學生教育(04.3)、華北淪陷區職業教育(07.2)、偽蒙疆留日學生政策(08.2)、關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觀性(08.4)等。
                         
                         
                         
                          一類是抗戰時期的國統區教育,包括抗戰中的西南聯大(97.1)、高校內遷與西南科技文化發展(98.2)、空襲威脅下的西南聯大日常生活(02.4)、湖南教育發展述論(05.1)、遷渝高??甲C(05.1)、抗戰時中國留學教育(05.3)、中央大學的內遷重建(12.3)、內遷高校的地方化(14.3)、國立大學和國民政府(16.4)、國民政府教育部和留守高校(18.2)、1944年壁報風潮(18.3)等。
                         
                         
                         
                          此外還有根據地教育、華僑教育、基督教教育等,涉及文章數量不多。如抗戰時教會學校內遷(98.2)、論晉察冀的社會教育(99.2)、延安女子大學評介(99.2)、抗戰時江西保學教育(07.2)、陜甘寧新文字冬學運動(09.3)、抗戰時基督教教育會(10.4)、1940年西羌族教會教育(10.4)、基督教育的抗日救亡運動(11.2)、晉察冀小學教育研究(12.3)、東南亞華僑教育研究(12.4)等。
                         
                         
                         
                          文化方面,有關新聞出版業的主要文章有:日偽在上海的新聞活動概述(93.1)、孤島時期上??谷者M步報刊(93.2)、《新中華報》介紹(97.1)、抗戰時浙閩贛出版業述論(98.3)、國民黨新聞宣傳策略(98.3)、抗戰時的《東南時報》(03.2)、日偽時期南京的新聞傳媒(05.3)、日占時期上海媒體文化的轉變(10.3)、《自由論壇》雜志(12.2)、《時代批評》與人權運動(13.2)等。
                         
                         
                         
                          抗戰文藝方面的主要文章有:近十幾年桂林抗戰文化研究(94.2)、抗戰淪陷區文學研究述略(98.4)、抗戰淪陷區文學研究述略(98.4)、抗戰文藝研究60年(98.4)、中國接受蘇俄文學初探(01.1)、舊體詩歌的復興(01.1)、抗戰與文藝現代化進程(05.4)、愛國畫家的抗戰貢獻(05.4)、抗戰與文藝現代化進程(05.4)、抗戰漫畫(05.4)、抗戰文學研究概況(07.4)、湖南在抗戰文化中的歷史地位(07.4)、抗戰歌曲(08.3)等。2007年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和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創辦了《抗戰文化研究》,此后該類型的文章逐漸有了更對口的投稿方向,在《抗日戰爭研究》上發表的數量顯著減少。
                         
                         
                         
                          還有一類文章著眼于侵華戰爭爆發前后中、日知識分子處境和兩國思想文化界的潮流,如七七事變前中間派知識分子抗日主張變化(92.2)、兩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思潮(95.2)、論抗戰時的民族主義(96.3)、九一八后留日學生抗日救亡活動(96.3)、從日本文壇看侵華軍國主義形成(98.4)、知識界關于憲政和抗戰的討論(06.4)、克里斯瑪在日本(15.4)、九一八后日本社會主義者的轉向(17.3)、戰時后方知識分子貧困化(18.1)、國立大學新津演變(19.3)等。
                         
                         
                         
                         ?。ㄊ唬┥鐣W相關文章,計有54篇。近年來我國社會學發展很快,與歷史產生學科交叉,抗戰史學者開始撰寫探析抗戰時期社會問題的文章,或是借用社會學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出現了黃道炫著《抗戰時期中共的權力下探和社會形塑》等經典作品。直接以“社會”為題的文章有:根據地社會史研究(96.1)、抗日戰爭的整體性和社會性(99.4)、蔣經國贛南新政時社會動員(04.4)、華北蝗災與社會動員(08.1)、陜甘寧邊區展覽會和社會發展(09.3)、山西戲劇運動和社會改造(11.3)、論鄉村社會階層流動(12.3)、戰后初期上海社會中的重慶人和上海人(20.1)等。
                         
                         
                         
                          饑荒和難民問題是一個比較主要的課題,主要文章包括:試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難民救濟(93.1)、香港難民問題(94.4)、1939年晉察冀邊區救災度荒(94.4)、抗戰初期的難民內遷(00.2)、抗戰時中國的災荒和人口遷移(00.2)、蘇皖邊區救災度荒(08.1)、貴州賑濟會的難民救濟活動(10.4)。
                         
                         
                         
                          移民、婦女和結社等問題有:“滿洲移民”諸問題探討(02.2)、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婚姻家庭變革(04.3)、廣東三灶島農業移民(04.4)、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運動和婚外性(09.1)、婦女指導委員會和婦女動員(09.4)、廣東保甲長群體研究(09.4)。
                         
                         
                         
                          個別文章提到了抗戰和現代化的關系,如贛閩粵邊區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04.4)、抗戰內遷和沿海省份內地城市的現代化(09.2)。如果僅將抗日戰爭時期看作時間上的變遷帶來的事件組合,那么抗戰史研究的意義深度就大打折扣了??箲饡r農業化的中國面對工業化的日本,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行政組織體制來最大限度地調集資源,以趨向于現代民族國家的范式進行社會改造,從而達到綜合實力的相抗,所以這一塊還大有文章可作。
                         
                         
                         
                          其他文章還有:論抗戰時期的新生活運動(92.3)、滇西抗戰與龍潞邊區土司制度(94.2)、偽滿勞動界民族結構和民族間關系(04.1)、江蘇抗戰前后忠烈祠功能嬗變(11.1)、山西一貫道(17.1)等。
                         
                         
                         
                         ?。ㄊ﹪绖訂T相關有59篇。國防動員亦稱戰爭動員,指國家為準備和實施戰爭而采取人力、物力、財力的統一調配,因此本文中將其和兵工、兵役、軍糧一起羅列。直接論述國防動員的文章有:抗戰時國民精神總動員(04.1)、國民政府兵員動員述評(08.4)、國民政府的人力管制(08.4)、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抗戰動員(13.1)、抗戰時期總動員體系建設(14.1)、國家動員、民族話語和邊疆治理(17.2)《新光雜志》和華北女性戰爭動員(21.4),此外還有一些機構的介紹,如國防參議會簡論(95.1)、國防設計委員會述略(09.3)等。
                         
                         
                         
                          兵工相關論文有:九一八后調整兵工事業述論(93.2)、抗戰時大后方工業科技(96.1)、重慶兵器工業基地的形成及意義(05.2)、抗日根據地兵器工業的建立和運作(09.1)、全面抗戰前兵工署對陸軍兵工業的整理(20.3)等,此外還有幾篇關于空軍、防空和水上力量:中央壘允飛機制造廠(96.2)、抗戰與中國工業現代化(09.2)、抗戰前民間防空建設(09.3)、民船征用問題(10.1)、廣東捐款獻機述論(13.2)等。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兵工方面的文章,應略讀經濟類下關于工礦業的文章,對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有基本的了解。
                         
                         
                         
                          兵役方面早期重要文章有抗戰時期國軍兵員的補充與素質變化(92.3)、抗戰時期國軍各階層出身及素質分析(93.3)等,往后對這一議題探討不多但有所細化,如抗戰時期貴州役政初探(08.4)、監犯調服軍役(10.3)、戰時湖南兵役初探(13.3)等;軍糧的主要議題是江西、山西、四川、河北、福建等地的糧食征供和相關制度,包括糧食管理政策、公糧累進稅、庫券制度等,近年來有個別文章視角更為聚焦,如國軍士兵副食獲取和駐地軍民關系(21.1)。
                         
                         
                         
                          2019年第4期關于“戰爭動員與抗日戰爭”有一篇研討會綜述,就國民政府總動員、抗日根據地動員和建設、國統區基層動員和淪陷區的動員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其中從日本的視角來討論戰爭動員,包括防疫、糧食統制和在華宣撫問題,是比較新的議題。
                         
                         
                         
                         ?。ㄊ┑乩砗徒煌ㄏ嚓P19篇。主要文章涵蓋鐵路、公路建設,云南馬幫、西北驛運、內河航運、抗戰時大后方和陜甘寧邊區的交通運輸事業、日軍的交通統制和西南運輸總處等交通機構,還有一篇關于交通法規的分析。
                         
                         
                         
                         ?。ㄊ模┤A僑和臺灣問題27篇。主要文章包括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抗日斗爭、各地區華僑對祖國抗戰的支持(朝鮮、沙撈越、菲律賓、非洲等)、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國民黨對臺灣的調查和宣傳等。
                         
                         
                         
                         ?。ㄊ澹┚茸o和衛生專題16篇。最早一篇也是1990年代唯一的一篇,介紹了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的情況(93.4),2006年兩篇是關于戰時兒童保育會的,2009年兩篇是關于防疫的。近十年來,研究者的目光開始觸及“公共衛生”等更多帶社會學性質的話題,研究文章有所增多,包括建設新贛南的社會救濟(10.1)、四川公共衛生事業的現代化(11.2)、華北八路軍士兵的日常衛生(19.3)等。
                         
                         
                         
                         ?。ㄊ鸷髮徟泻蛻馉庍z留問題一直是抗日研究的大頭,也是抗戰史專業“存史資政”的主要田地,共有文章126篇。其中也有不少是日本學者所作,應特別予以關注。戰犯審判方面文章有:國民政府審判侵華戰犯略論(95.3)、東京審判的反思(97.3)、第一個審判戰犯的提籃橋監獄(98.4)、東京審判和中國(01.3)、丸子內法庭豐田副武審判研究(20.1)、澳大利亞軍事法庭對臺籍戰犯的審判(21.4)等。南開大學宋志勇教授在2016年第2期的筆談中,介紹了我國東京審判史料的收集和出版工作,可作參考。
                         
                         
                         
                          戰爭賠償方面文章有:日本與德國戰后國家賠償及個人賠償比較研究(95.3)、戰后日本對華賠償(97.3)、日本企業的戰爭責任及賠償(98.1)、戰爭受害者索賠判決(00.1)、平民個人受害賠償的國際法依據(01.3)、日本對亞洲國家的賠償立場比較(02.3)、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判決(02.4)、日軍遺棄化武及5.15判決書(03.2)、中日民間賠償評述(03.4)、蘇軍拆遷東北工礦與戰后賠償研究(04.2)、中國政府放棄對日賠償的因素(08.2)、戰后美軍對石井四郎的調查(13.2)、戰后上海民營輪船業的索賠(19.1)、戰后運滬賠償物資的分配和利用(19.2)。相關研究成果多關注宏觀性問題,如政策、立場等,直到近年來才有少量具體賠償執行情況的研究文章。
                         
                         
                         
                          關于日本在戰后如何看待和認識其戰爭罪責,有以下文章:戰后日本教科書問題(95.3)、日本在敗降過程中維護天皇制的活動(95.3)、論戰后日本存在的皇國史觀(95.3)、日本為何不能坦誠反?。?5.3)、日本人的戰爭認識(99.4)、1952年臺北和議的日本逃責(00.2)、1980年代軍國主義史觀和新保守主義(00.3)、日本侵略與日本人戰爭觀(00.3)、歪曲歷史的“國民運動”(01.2)、對靖國神社的歷史考察(01.4)、新歷史教科書和戰后國家認識(01.4)、日本學生的戰爭認識(02.4)、“一億總懺悔”和天皇復位論(03.1)、靖國神社與日本外交(06.2)、日本基督教與戰爭責任(09.1)、申報中的靖國神社(16.1)等。這一塊還牽涉到日本殖民地史研究,相關論文有戰后日本人對華殖民地史研究(95.1)、關東州司法制對大連殖民統治(04.3)、1937-1945年北京西郊新市區殖民(17.1)、戰時日本殖民統治機構演變(17.2)等。
                         
                         
                         
                          追究日本戰爭責任還有兩方面內容牽涉現實案件,即勞工和“慰安婦”問題。前者有花崗事件(92.4)、強擄虐待勞工真相(95.4)、擄到大阪的勞工(98.1)、花崗慘案受害者訴訟(98.1)、強擄勞工人數考證(99.2)、迫害致死的勞工(00.1)、華北勞務掠奪體制(02.3)、戰后赴日華工問題(04.4);后者有強迫中國婦女作“慰安婦”實錄(92.4)、關于朝鮮婦女充當挺身隊問題(92.4)、關于日軍“慰安婦”制度辨析(97.3)、“慰安婦”與日本戰爭罪責(99.2)、強征山西“慰安婦”(99.2)、上海慰安所調查(99.2)、“慰安婦”與日本戰爭責任認識(00.2)、慰安制度的國際化(06.2)、四川北路慰安所研究(06.2)等。相關論文集中在早期和中期,近年來也逐漸轉移陣地至《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出現性別維度、口述史、制度史等新的研究視角。
                         
                         
                         
                          抗戰史研究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學術體系,但抗戰史學科的完整性還不夠,各細分領域研究的深度、廣度和角度都不一樣,仍有許多問題亟待開辟和再探討。筆者以為,對《抗日戰爭研究》刊發論文情況作一個大體把握,了解各主要領域的研究進程,有助于抗戰史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者選擇主攻課題、明確研究方向。以上粗淺的梳理羅列,分類不夠科學,也難免有文章疏漏,請文章作者、讀者海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權所有 京 ICP 備 05055195 號

                        如何将自己隐私玩到哭,说服娇妻尝试其他男人粗大,FREEⅤIDEO性欧美VR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